禅宗的智慧 世界速读

(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禅告诉我们,快乐或痛苦根本不取决于外境,而是来自于心的本身,正面积极的心态可以酝酿快乐,而负面消极的心态制造痛苦。禅定是一种专注的能力,不受外界的干扰使心保持明了稳定而不散乱。

我们的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这就像是河流之水,连绵不断,没有一个时刻是停滞不变的。前面的水流过了,后来的水会不断地涌过来,而再后面还绵延着流水,如此连绵不绝。心是获得经验的力量,本质上是清明的,反映各种事物的经验,就好比平静的湖面映照出周围的山色树影一样。

心如河流之水,心念不停流转,例如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常会有另外一件事情冒出头来,与此事有联系的人或事,稍早或稍晚要处理的事务,或者身体感官所处的状态,都可能打断思考。

“止”是心持续专注于一境而寂定不动,“观”是在止住心波的基础上,用如实的智慧观析真实。将两者相结合,才能以清明无碍的智慧清晰观照生机活泼的世界。

空性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脱离这种关联而存在。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的依存关系而生起与存在的。我们乐见美丽的事物,却不愿见它们的逝去,美人迟暮、鲜花凋谢不禁令我们黯然神伤;我们乐享平安喜乐,却不愿见它们的流变,亲友别离、职位迁徙无法平淡处之。

(二)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追求快乐,寻找理想的生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快乐依赖的是无常的事物,依附这些事物所带来的快乐只能如昙花一现,虽然美丽但十分短暂,最后只能空抱哀伤和失望,而非欢喜与满足。

没有任何事物是坚牢的。表面看起来很坚固的事物,本质却是处于某种不断变动的状态。常人的世界里普遍存在着分别心,我们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态度,也许我们对自己的亲人很好,但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则很冷漠。

慈爱之心指的是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快乐的心。当我们表现出慈爱之心的时候,对象往往局限于一些与我们亲近的人。这些对象因为我们执著和分别而经过了过滤和挑选。为了区分自我,我们划分出“他们”这个群体,这更加明晰了自我和属于自我之物的界限。他人又被我们大致分为三类:亲密的、敌意的,以及不亲不疏没什么交集的。

自我和他人比起来,显然“他人”的数量更为巨大,这对自我幻象是一种威胁。于是,为了保卫自我,我们又在“他人”中按照社会阶层、友谊、婚姻、宗教组织、国家以及爱好、年龄等,建立起种种的“我们”。

自我在“我们”中寻求共同点,然后依此建立起对“我们”友善的依据;又在“他们”中寻找相反点,依此建立起对“他们”敌意和嘲笑的依据。我们对待他人的一切手段,都通过自我的这种卫护方式,而变得合理化和正当化。有时候,为了更加强调“我们”,我们便会更加排斥“他们”。

在数落他们的同时,我们提高了群体优越感,也增强了群体凝聚力,这实际上是满足了自我这个幻象,让它再一次得到证明和安全感。划分“我们”和“他们”,也就意味着限定立场。不同的立场分割出不同的群体,而群体之间则根据立场的不同,而产生争执、轻视甚至暴力。

我们对待事物一般都带有分别心,并根据分别心区分喜好和厌恶的事物,从而对不同的人、事采取欢迎、喜悦或漠视、排斥等不同态度。人会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感觉会改变,周遭的情势、状况也会改变。

我们将某人视为朋友、敌人或陌生人的理由,并非如磐石般无法撼动。朋友、敌人、陌生人,这样的关系都不会是恒久不变的。没有人是突然成为朋友、敌人或陌生人,这样经历一个我们的心为他们贴上标签的过程。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视为朋友的人,却是某些人眼中的敌人,而我们的敌人也可能为其他人所亲近。

(三)

通常认为:我们为了生存,必须要有自私心。因为我们要维护自己,所以才产生了排他性。我们的本性是追求快乐、拒绝痛苦,我们也在下意识地寻求着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自私令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很糟糕。而且,自私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常常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安乐,甚至威胁我们的生存。

现代意义上的自私包含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人们具有对价值物的占有的排他性和自我优先性。自我害怕失去它所侵占的领域和所有物。因此,它采取种种手段来凸显、证明存在。自私自利,这种对自我的极端执著方式,让自己变得易受伤害——总是试图去满足我们的每一个愿望。

自私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得到利益。无论人还是动物,天生都喜欢对自己诚恳、慈悲的人。慈悲,是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地关照一切众生的态度。慈悲是一种心态,亦是需要在生活中履行的实践。心怀慈悲,在生活中便能以善意对待一切生命。

低层次的沟通是防卫性的,只是力求无懈可击,甚至可能还带有一点点攻击性。中层次的沟通是彼此尊重式的。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往往以妥协折中的方式收尾,牺牲各方的一些利益,给人留下遗憾。高层次的沟通是集思广益的,是敞开胸怀,接纳一切想法,并贡献出自己的意见,可以激发每个人在工作上的潜能,经常会创造奇迹。

协作的实质是要双赢。在高层次的沟通中,以解决问题为共同目的,制定了一个为大家都接受的行动方案,然后按照各自的责任和共同的合作原则开始运作,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极大的成功。

(四)

因为变化,所以无常。世人都不喜欢无常,因为不能适应它的铁面无情,概念中它只能与悲伤和无奈相联系。正是有了无常,我们的生命品质才有提升的希望。懂得无常的人,知道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属于我们。一切外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只是一场因缘遇合而已。

一切境遇,刹那间便会化为云烟消逝,不可留,亦无所留。懂得无常的人,不会因“有”而沾沾自喜,当然也不会因“无”而悻悻不乐。事物并非像看上去那样是永远不变的,它是不停变化的。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会发生变化,终究消失。同样的,无论多么令人厌弃的事物,也不会一直存在到永远,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会慢慢好转,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

我们依恋自我的形象,以为那是恒久不变的,并希望自我能永远存在。当我们的生命遭受威胁时,我们会本能地避开危险,或者与威胁到自身的事物作抗争,做出抵抗或防卫的行为。生命是短暂而易逝的,死亡随时随地可能降临到我们身边。追求世间变化不息的事物就像追逐流动的风一样,永远无法抓牢。

(五)

对个人来说,愿景就是个人在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愿景必就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我们的心灵世界存在这样一个法则,凡是希望实现的东西,必须在心中描绘过,然后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描绘符合现实的愿景,这个愿景越是具体,它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

(六)

观呼吸的目的是培养心的专注力,当心一直与呼吸流动结合时,我们就自然能把心集中在当下的时刻。观呼吸的过程,是使体内气息平衡、畅通,达到自身和大自然的内外交流,身心就能安详自在。

呼吸是所有一切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作所必需的重要功能,包括动植物皆仰赖其机制以维持生存。人的呼吸和情绪息息相关,意即人类呼吸之所以忽长忽短、忽快忽慢、忽粗忽细,都是受内心情绪影响的缘故。

(七)

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是承认和接受它的存在,但并不参与其中,抱着健康持平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对待。负面情绪并非长久地存在,它们亦是变化无常的事物。我们处理负面情绪时,不能被其所牵引,也不能与之相抵触。我们的心应像飞鸟过空一般,鸟儿虽然飞过了,但却没给天空留下任何痕迹。我们不必在意飞鸟的存在,它自然而来,又自然而去,我们只需要认知它就可以了。

我们对无常的事物产生贪恋之情,以为得到了这些事物便找到了快乐,这便是执著。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觅得的快乐,终究会因这种关系的变化而失去。真实而长久的快乐只能从内心寻得。一切事物皆无常,我们所执著的对象、执著所体验到的欢愉都是无常的,既来临又会消失。

愤怒是一种想要分开、伤害的心态,通常来说,愤怒往往是因为执著得不到满足而生出的反应。一般来说,当我们处于不快乐或不满足的状态时,就比较容易生气。沮丧是一种不快乐的能量,常会伴随自我憎恨、自我批判或其他负面思考模式。沮丧会令我们无视实际状况,过分夸大事物负的方面。

我们应该知道,即使问题再严重,我们还拥有许多正面能量和巨大的潜能。我们完全有能力克服沮丧或者减轻沮丧的程度。沮丧是无常的,只会延续一段时间,终会离我们而去。别人也会有与我们一样的需求和痛苦,因此我们不必为自己的状况感到沮丧。

来源:田灯燃《禅修一本通》(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 一件事情 因为我们 人际关系